□ 易國祥(武漢 公務員)
  近日,教育部印發綱要,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統進入教材和課堂,分小學、初中、高中、大學學段,有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。(4月3日《中國新聞出版報》)
  在中央空前重視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背景下,此舉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硬措施。但是,只讓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教材和課堂是遠遠不夠的。筆者以為:
  “進大腦”是關鍵。要落實好教育部綱要,當務之急是缺乏傳統文化師資,雖然會有一批教師轉崗和兼職從事傳統文化教學,但這不是一門簡單的知識性傳播,而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,對多數教育系統的領導和教師而言,本應經過系統學習和專業熏陶,傳授人如果沒有被傳統文化真正武裝,即使有好的教材,到了課堂,也難以達到目的,很有可能會是增加一門應試教育的課程。
  “進家庭”是保障。傳統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塑造學生的人格,除非已經上了大學,其他孩子多數時間生活在家庭里,如果學校教的是傳統文化,回到家裡卻沒有相同的文化環境與價值追求,課堂教育肯定會大打折扣。現在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、祖父母都是傳統文化的缺課者,上兩輩人都有“掃盲”的必要。要借當前重提家風家教之際,倡導三代人“同學”優秀傳統文化,才能保證孩子們人格的健康成長。
  “進社會”是基礎。一國學老師語重心長地對學員們講:“學習傳統文化,沒有下課的時候。”其意思很明確,學習傳統文化重在實踐,而踐行傳統文化,主要是在課堂外的社會生活中。當我們學習了“慎終追遠”的教誨,家長和社會就應該給孩子們創造祭祀先祖、祭奠先烈的條件,而清明節,正是學生體驗這一文化的最好時機。推而廣之,如果整個社會能夠很好地弘揚傳統文化,課堂的東西就很容易與社會接軌,又反過來會促進課堂教育。
  其實,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除中國大陸之外的周邊許多國家和地區,尤其是其他華人社會都有比我們豐厚的積澱,眾多海外孔子學院,更是讓許多異邦朋友領略到了中華文化的魅力,大陸從學校開始進行系統恢復,已是時不我待。但單兵突進,有可能事倍功半,確有必要從國家層面儘早進行立體部署。  (原標題:優秀傳統文化不能止於“進課堂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ifpmkxbw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